想想走進眠月線林道已是近五年前的事了,那段幽暗且神秘的山林秘境,至今仍是我心中的一抹深綠,該林道是阿里山鐵路的支線之一,在早期是日本政府為載運巨木下山而建造的,後來林務局轉型為觀光鐵道,但自1999年的地震以及2008年的颱風災害後,因鐵路修復困難,至今仍未能恢復行駛,全長9公里多的林道因地勢平緩且沿途的空橋、山洞、廢棄車站,讓眠月線多了一份美麗與哀愁,而會想走進眠月其實算是給自己的一次砥礪吧。

約莫2020年的秋季,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玩回來的我,內心有著一股「想挑戰野營」的念頭在心中萌芽,本來想著應該是只有自己一個人去,某天問了太太(當時還是女朋友)有沒有要同行,沒想到居然爽快答應了,興奮之餘,趕緊準備著行程安排、裝備整頓等等工作,當然「申請入園許可」這麼重要的事情怎麼可能落下,由於眠月線的路徑會進入到「台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為管制人流所以需申請入園許可,而早在出發點前兩三周就開始入園的申請,才發現這條廢棄林道竟如此熱門,可能是因為好入門的關係吧!
出發當天凌晨我與太太披星戴月,隨著臺18號公路一路向上進到「阿里山國家森林公園」,進了停車場整理裝備並稍作休息後,約莫五點多與太太背起背包負重前行,便正式踏上這場期待已久的夢幻冒險旅程,很幸運的啟程時遇見園區的接駁車,我們就從「沼平車站」座到「阿里山閣大飯店」下車,接著開始徒步沿著鐵路前進,一旁還可看見「塔山步道」的木棧道,路兩旁的杉木高聳參天,讓人不由的讚嘆,不一會兒便到了「祝山線」與「眠月線」的鐵路交會口,路口還可看見管制路段告示牌以及「台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標示,此處正是眠月線鐵路的起點,持續往裡走先是遇見黃色的管制柵欄,再往前走一段路並穿過一小段雜草叢後,視線突然被群山的綠豔環抱,陽光從白雲團中照下光束,好一幅心曠神怡的自然傑作,而路的前方正是一大段的明隧道,中間還有一段因天災造成的「大崩壁」,這段大崩壁處可以說是這整段路比較辛苦的地方,雖然不長但見那陡峭的坡度還是頗具挑戰,同時也敬畏著大自然的力量,過了明隧道又是一段雜草叢以及灌木,走著走著路一旁隨即有木造的平台印入眼簾,原來是「塔山車站」到了,「塔山車站」坐落於山谷間,周圍有群山簇擁,昔日的車站月台成了登山客扎營的搶手選擇之一,有時熙攘的人潮還能讓車站宛如小市集般熱鬧,而我與太太因來得早沒有很多人,我們也在此處歇腳休息吃點乾糧,並感受著山谷中的靜謐。
告別「塔山車站」後,就進入到我認為是整段路途最夢幻的路段,沿途的二十多座的空中橋梁、山洞、廢棄磚屋(原鐵路檢查站)以及廢棄車站,都讓人在這滿是斑駁的遺落境地中尋找往日的光景,特別是空中橋梁,因鐵道兩旁並沒有任何安全維護,剛開始走在上面還有些心驚膽顫,跟太太只敢專注於腳下的步伐,但走過一兩段後,開始被這仙境般的景像這震懾住,山洞的潮濕、木結構上的苔蘚,雲霧繚熱繞的視線,更顯這山林中的神秘感,不知不覺走過「石猴遊憩區」的木牌、見到「石猴觀景台」,漸漸地眠月線鐵路的終點站「石猴車站」近在眼前,曾經的木造房屋如今只剩屋頂以及主結構的梁柱,但因此處有水泥地板並且腹地滿大的,亦成為了另一個登山客扎營的聚集地,我與太太到的時間大約剛過中午,趕緊的將帳篷搭起並弄起了簡易灶台,一個溫馨的小窩就成了,中午記得吃的是燴飯以及煎蛋,不過新買的露營平底鍋因沒有開過而不太給力,煎的都沾鍋了,吃飽喝足後擺上露營椅,徜徉在森林浴的悠閒午後時光也開始了,睡過午覺醒來發現一旁多了另一組扎營的登山客,不知是不是因為平日的關係,當晚「石猴車站」扎營的就我們兩組登山客,不過注意到水泥地一角,有兩個搭好的帳篷,但遲遲不見人影在附近,下山在「塔山車站」才知道,那是登山嚮導先幫觀光登山團先搭的,可見得眠月線是不少登山愛好者入門的好路線,晚餐弄了熱湯簡單吃過後,便趕緊窩進帳篷睡袋內,因為12月的山上氣溫,那是真的冷啊,還記得因為太冷且外頭的寒風呼呼的吹,我與太太兩人靠在一起相互依偎,我倆就這樣過了這一夜。
大約早上七點多還睡的朦朧,只聽見帳篷外已是人聲鼎沸,拉開帳篷,眼前來往的人絡繹不絕,我與太太也準備起床洗漱,吃過早餐後收拾好帳篷以及裝備,便啟程下山,回程的路上見過昨日見過的場景,只是內心有種不捨的感受,在出管制柵欄前還有個小插曲,可能假日人潮較多,是真的有在查入園申請的,並且逐個盤查,這代表保護並友愛山林是人人有責的,之後在走過鐵路交會口,走過塔山步道,走回到沼平車站,我與太太隨地坐在車站前的階梯上,也許是累了,也許是興奮感過了,我們在那坐了好久好久,看著眼前來往的人們,感覺這一切彷彿如夢一樣,原先內心挑戰自我的慾望被大自然給震撼,這是身為從小在都市長大的我從未有的感受,但也不禁在心中期許未來有機會我還要再回來。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