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美國紐約市的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一群年近古稀的音樂家,將古巴音樂推向世界的舞台,也讓聽眾重回1940年代屬於古巴的拉丁風情,在1999年上映的紀錄片電影《樂士浮生錄》當中,我們才重新認識到這些早已引退江湖多年的樂手,在人生遲暮之時重拾樂器實屬不易卻又信手捻來,在時間的洪流中慢慢逝去卻又重燃烈火找到希望。
說起我對古巴的印象,當然是頂級雪茄(跑題了)……,古巴是世上少數的幾個共產政權之一,另外與美國理不清的政治紛爭也是大眾所熟知的,自從1959年的革命以後,古巴堅定的跟上當時蘇聯的腳步實行共產制度,不過因長年受到國際情勢的影響(先是蘇聯解體再是美國經濟制裁),導致國家一直處在較封閉的狀態,雖說政府為國內經濟勞費心力,但可以直白的說因為內憂外患而間接遏止了其他文化成長與發展的資源。
說回這張在1997年發行的專輯《Buena Vista Social Club》(我收藏的是2015年重新發行版),它的誕生也算的上是一段傳奇,這裡我簡單介紹一下背景,1996年美國知名吉他手 Ry Cooder 因工作邀約前往古巴進行錄音工作,但到了古巴才得知要合作的音樂家因簽證無法前來,索性他們改變主意轉向在當地尋找樂手,而這一找不僅讓 Ry Cooder 找到了在他心中沈寂已久的樂聲,更是讓全世界的樂迷聽到最純凈的古巴音樂。
/圖:Ry Cooder/
當中不少歌手與樂手都是一時之選,像 Compay Segundo(2003年歿)、Ibrahim Ferrer(2005年歿)、Omara Portuondo(樂團唯一的女性) 在當時可以說是相當有份量的古巴歌手 ,另外還有彈奏鋼琴的 Rubén González(2003年歿) 、低音提琴手 Orlando “Cachaíto” López(2009年歿)還有小號手 Manuel “Guajiro” Mirabal 等等樂手也都稱得上是國寶級的人物,而這支皆以退役樂手組成的樂團,看似臨時卻為古巴音樂甚至拉丁音樂奠定了更強大的影響力,整張專輯的十四首歌都是對1940年代古巴流行歌曲的復刻傳唱,例如波萊羅(Bolero)風格的《Dos gardenias》《Veinte años》,以及丹戎(Danzón)風格的《Buena Vista Social Club》《Pueblo Nuevo》。
/圖:Ibrahim Ferrer(1927年-2005年)/
而另我難以忘懷的就屬在專輯第一首歌的《Chan Chan》,這首歌是Compay Segundo 在1984年創作並錄音的古巴頌樂(Son cubano),靈感來自 Compay Segundo 一次夢中的場景,當中以海邊為背景描繪著一對男女在篩沙蓋房的景象,而歌詞不斷重複著「 De Alto Cedro voy para Marcané,Llego a Cueto voy para Mayarí 」,饒富意境有如走進古巴東部奧爾金省(Holguín)的小鎮街道上,另外D小調的和弦讓歌曲的情緒帶著一絲絲的哀傷。
1999年由德國導演 Wim Wenders 執導的紀錄片電影《Buena Vista Social Club(譯:樂士浮生錄)》,讓觀眾感受一場音樂的生命之旅,跟著導演的鏡頭我們看到了一個被世界遺忘的境地,一位位身懷才能的音樂人因為時代的變化被迫轉職或退休,也許不是被人們遺忘,只是還沒有再被提起,記得電影裡有一幕是樂團成員藉著來美國表演到幾個紐約的觀光點參觀,看著萬丈的高樓感嘆自身的渺小,繁華的城市與快節奏的步調都讓自己顯得侷促不安,但又有誰知道他們心中蘊藏已久的音樂靈魂,正悄悄的在影響著世界上許多音樂人。
– 完 –